![]() | 冀中笙管樂·勝芳音樂會勝芳鎮地處廊坊市霸州以東35公里處。清乾隆時,該鎮先后建起了十二道“音樂會”,其中以勝芳鎮南音樂會最為著名。勝芳鎮南音樂會是寺院佛教音樂流傳民間的產物,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勝芳鎮南音樂會風格古樸,自創會以來,歷經數百年而變異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內容(曲牌)、使用樂器等都有嚴格定規,鮮有改動。霸州勝芳鎮音樂會現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最擅長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樂曲,也有俗世風格的村調,雅俗兼具,深受民眾喜愛。除參與當地喪事民俗活動外,鎮南音樂會每年還要……[詳細] |
![]() | 冀中笙管樂·高橋音樂會“高橋村音樂”為僧傳吹打樂,相傳系由清康熙年間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廟樂僧廣達和尚所傳的佛樂演變而來,俗稱“和尚經”。其演奏時由管子領奏,有3個和尚誦經,12個樂師演奏。高橋村音樂會靠家族方式傳承延續,自誕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為主要樂師。尚家不僅世代精通“點笙”,且諳熟音律古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橋村音樂流傳久遠而不走形。高橋村音樂屬當地“北音樂”(又稱“經”),有別于俗世民眾自娛自樂的“南音樂”(俗稱“會”)。北音樂樂器形制較小,音樂節奏較快,樂手著裝也不同于“南音樂”。高……[詳細] |
![]() | 北宋村古樂又名“常春會”歷史悠久,據本村挖掘出土觀音寺碑文記載,名嘉靖年間,觀音寺內香火旺盛,碑林成行,絲竹管弦伴隨著僧侶們的誦經響徹周邊百里,那時便有了“常春會”。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常春會”又增加了適合時代的曲目,成為了一支既用于敬神拜佛,祭奠祈禱,又可用于各種慶典活動的古樂隊,曾多次到保定及周邊縣市出會表演,且興盛多年。上世紀50年代“常春會”一度被中斷。改革開放以后,北宋村音樂會才得以恢復,并定名為《北宋村古樂》,演奏人員為本村村民二十余人。主要樂器為笛子6桿、笙3全、管子2桿……[詳細] |
![]() | 端村音樂會位于白洋淀畔(白洋淀有大小淀泊143個,真正的白洋淀即位于本村村南,面積達2萬畝,為淀中水域面積最大者)北距安新縣城7.9公里,西距保定45公里,交通便捷,淀中水路航運通暢,乘船可達水鄉各村。端村音樂會歷史悠久,據老藝人們代代口耳相傳:本會于康熙年間建會,由本村永興寺樂僧所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形成之日世代在本村流傳,為“白事”活動及節令祭祀無償服務。本會樂曲為僧傳,現存曲目51首,打擊樂《七節升殿》(大套)現在能演奏其中的40首。曲目分類:由尖字曲(小尖曲)、塌曲(小塌曲)……[詳細] |
![]() | 沿徐水縣城東行2公里處有一個小村莊那就是高莊村。這個只有470戶人家共1850人的小村莊,歷代傳承著一個古老的文化活動——高莊音樂會。高莊音樂會分為前壇、后壇。前壇為演奏,后壇為唱經。樂器的組成包括管子、笛子、笙、云鑼、鑼、鼓、鐃、镲等。吹奏、打擊樂器為前壇樂器;魂鈴、磬、板、鼓等伴奏樂器為后壇樂器。這看似與冀中笙管樂相類似的高莊音樂會,憑借悠久的歷史及傳承和獨特組織表演形式,受到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據民國21年《安肅縣志》記載:西方庵在高家莊村北明萬歷33年重修。據傳,高莊音樂會就是源于該……[詳細] |
![]() | 關城村位于安新縣城西南,東距端村,西距保定,南距劉李莊鎮,該村坐落在白洋淀畔,村南是白洋大淀,蘆葦叢生、荷花滿淀。魚、蝦、蟹、蛽等水產品不但滿足當地人民的生活需要還供應北京、保定等地。關城村自古民風純樸,由于人多地少,長期以來多以經商、捕魚、織席、打箔為業,出口箔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村內街道斜窄,沿街門市一個緊挨一個,胡同星羅棋布,小的胡同只能容一人通行。安新縣是“音樂會”較流行的地區之一,水鄉各村差不多都有“音樂會”的流傳。據前輩口述,關城朝陽會,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代,自建立起千余年,世代流傳……[詳細] |
![]() | 位于河北省保定西南部唐縣半山區羅莊鄉的灌城村,至今還活躍著一支古樂隊——灌城西樂會。根據現存舊曲譜的記載和舊樂器保存的現狀來推斷,此音樂會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金大定(公元1161年-1190年)年間,有碑為證(在灌城村)。相傳早在清代就活躍在唐縣、曲陽、定州、行唐、阜平、山西五臺山一帶,一直到文革期間也有少量的活動。直至今天,其它地區已經失傳,難覓蹤跡,唯有唐縣灌城西樂會還有比較完整的曲目,還在演奏。在當地民間,婚喪嫁娶、節日吹歌都有它的身影,它屬于中國民間傳統音樂。關于灌城……[詳細] |
![]() | 東姜村位于任丘東部,屬梁召鎮。東姜音樂會距今已有260余年的歷史,現保留著有光緒二十六年制作的旗子兩面,有吃會用的竹牌200余片,東姜音樂會是任丘保留曲目完整的音樂會之一,F存曲目共計40余套,演出陣容寵大,有四十余名會員參與其中;活動繁忙,每年僅較大規模的演出活動就達20余次。東姜音樂會的主要樂器有包括管、笙、笛、云鑼、鐃、鈸、大鼓、鐺子等8種。表演方式有坐演和行走演奏,樂隊分文樂、武樂,上場人數多則40多人,少則10多人。其演奏風格優雅舒緩,不但能演奏出動聽的音樂,還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表演……[詳細] |
曲陽吹歌原名西樂會,起源于元末明初。當時元朝滅亡,由西方遷徙過來的人員帶來器樂、古譜等,所以稱其為西樂會。西樂會最初是在寺廟祭祀時吹奏,其中最有名的樂器“韃子號”是元朝器樂,而“韃子”是對當時蒙古人的一個貶稱,所以稱其為韃子號,是現存的見證曲陽吹歌歷史的有力物證。到了明代,吹歌的表演形式多樣,發展規模龐大。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伴奏器樂也日臻完善,單一的節奏形式換成了有特定意義的樂曲。到了清代,西樂會發展迅速,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建國后,西樂會更名為吹歌。近幾年來,曲陽吹歌呈現出生機勃勃……[詳細] |
同口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城西南,白洋淀南端,潴龍河、孝義河、唐河入淀交匯處,為高陽縣、安新縣、任丘市三縣市中心位置,西北距保定市70華里,四通八達交通方便。同口音樂會始于明朝,歷經清朝延續至今,其樂譜、樂曲為明代一道士所傳屬北樂。樂隊由笙、管、笛、云鑼、鼓、镲、鐃、鈑、鐺子等樂器組成,樂曲保留了明清時代并融納了更古的曲目,具有深遠的歷史原素。該音樂會形成以來,一直在當地代代相傳,沿襲不衰,主要為本地喪禮、民間祭祀和社會、政府部門慶典活動無償服務,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口音樂會歷史悠久,……[詳細] |
延福屯村位于高陽縣城南四公里,西漢時期便已形成。延福屯音樂會源自建于本村玄帝觀的道教音樂,明洪武年間因戰亂動蕩,玄帝觀香火漸稀,終至無續。永樂年間守觀道人恐本觀音樂失傳,才傳授于其他村民,逐漸形成了延福屯音樂會,推算至今已有五百七十年歷史。本音樂會演奏形式有兩種,一是固定坐位演奏(又稱坐壇),演奏時圍桌而坐,管子居中,兩側是笙,笛子排后,打擊樂在一側,主管起曲;二是游走演奏,演奏時云鑼在前,管群其次,笙站管兩側,笛子再次,最后為打擊樂。本音樂會除演奏純樂曲外,還唱誦-,唱誦時鐺于正中,小鼓、小鈸……[詳細] |
文安縣地處環京津環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環抱,京九鐵路穿越縣境,國家及省級三條公路干線縱貫全縣。琉璃莊村位于文安縣城東北,屬文安縣大柳河鎮。琉璃莊歷史悠久,質樸的民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而文明的琉璃莊村民,古音樂就誕生在這片熱土之上。據考證,琉璃莊古音樂會,形成于清初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至今為第十三代。音樂會傳承方式較為嚴格,樂手技藝精湛,特有的音樂曲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主要曲目有《東游》、《青吹》、《錦堂樂》、《討軍令》、《大走馬》、《小走馬》、《小太平》、《小金歌》、《玉芙蓉……[詳細] |
廊坊市霸州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因是益津關口故稱霸州。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屬環京津、環渤海城市群。北燕家務村東距106國道,在宋元時期,村中有千佛寺,寺院宏闊僧眾數百,香火鼎盛,遇有佛事活動,寺內笙管齊奏,樂僧濟濟。明朝末年千佛寺一名老僧幫助村里成立了音樂會,通過口遞親傳,使古剎音樂未因歷史變遷而遺失,一直延續至今。早期的音樂會出會時,前有九面彩旗開路,后有樂師五十余人。音樂會演奏的樂曲分大小兩種,小曲多用來“凈街”邊走邊奏;大曲曲牌只有撂場入棚后吹奏。該會不為喪事服務,只參加佛事、廟……[詳細] |
大城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素有古郡之稱,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頗具名氣的城邑。東臧莊村自明朝永樂元年建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因依子牙河而建,從古至今交通便利,商賈云集。該村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文人墨客、武林志士等人才輩出,造就了東臧村民熱情好客的優良品質。東臧莊音樂老會始建于1755年,當年村中族長李蕎留居一位齊姓游方和尚在家中數月,齊姓和尚把流傳于西北一方的寺廟音樂傳授給村民,傳承至今已十代有余。該村音樂老會所保存的曲譜大多不同于其他古音樂會的曲目,既有雅致的宮廷音樂成份又有通俗的民間小調元……[詳細] |
楊家口村位于大城縣東端偏北,宋元時期,因楊氏居此,又因依河口建村,故名楊家口,宋代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大城縣現有古音樂會二十余處,表演的曲目大都相同,但楊家口古音樂會所保存的曲目宮廷音樂的成份較為突出,與其他音樂會的曲目有別。楊家口音樂會在明萬歷年間樂班即已形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萬歷年間在朝為官的李武生,后退職返鄉把部分宮廷音樂傳入楊家口。相傳,明正統十四年,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刺軍隊俘囚后,李武生一度心情悲傷,借漢時王昭君的境遇,譜出了《昭君掃月》樂曲!皰摺奔醇酪,抒發了悲嘆的……[詳細] |